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識點

2023年02月15日陳校長閱讀(1)

丑橘老師

高一地理必修2知識點總結

第一章人口

一、人口增加

1、影響人口增長的主要因素:生產力水平、醫療衛生條件和教育程度影響人口死亡率和出生率,進而影響人口增長模式。另外,政策、社會福利、自然災害等也會影響人口的增加。

2、人口增長模式人口再生產模式:原始型:高低高(低水平發展中國家)、現代型:三低(發達國家)、傳統型:從“高低高”向“三低”的過渡(高水平發展中國家)。

3、世界人口增加:非洲人口自然增長率最高,歐洲最低。亞洲純增長人口最多。

4、人口問題--人口增長太快:人口壓力大--控制人口(中國實行計劃生育)

人口增長太慢:人口老齡化--鼓勵生育,接受移民(中國發展生產力)

二、人口遷移

1、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經濟(從落后地區發展起來的地區)、政治(政治迫害、戰爭、國家組織人口遷移、社會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視)、生態環境、其他因素(與家底結婚、00000)、避免歧視)。

2、人口遷移的意思(效果)

(1)利:1為強化民族團結、促進民族融合的2個文化交流的3個轉出地減輕人口壓力的4個轉入地提供廉價勞動力。

(2)弊端:①造成轉出人才外流②轉入社會管理增加了難度

三、人口分布和人口容量

1、人口環境負荷力:一定時期,在某個地區可以撫養的最大人口數。

人口合理容量:能夠持續撫養的人口。人口合理容量比人口負荷力小。

2、影響環境人口容量(環境負荷力)因素:資源狀況、生產力水平、開放程度和消費水平。

第二章城市空間結構和城市化

一、城市空間結構

1、城市功能劃分--同一城市用地類型集成

(1)商業區:位于城市中心部、交通干線兩側-交通便利,通信發達,人流量大。支付房租的能力很強。

中心商務區(CBD:建筑密集,高樓林立,交通便利--面積有限,需求量大

(2)工業園區:一般分布在城市邊緣,交通便利,多為河流、鐵路和公路。

(3)住宅區:是城市中最廣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區:一般要求環境優美,遠離工業區和商業區。城市建設要注意文物古跡的保護。

2、城市區域功能劃分形成的原因:歷史要素、經濟要素、社會要素、行政要素

3、城市規模和地區結構、服務范圍

★小城市:地域結構分化不明顯,提供的服務種類少,水平低,服務范圍小★大城市:地域結構分化明顯,提供的服務種類多,水平高,服務范圍大。

二、城市化

1、城市化標志:1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總人口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規模擴大。其中最重要的指標是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

2、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的城市化特征:1大城市的發展速度超過小城市;2大城市的數量在增加。③人口超過100萬人的特大城市發展迅速。--大城市化的傾向

3、發達國家的城市化

1特征:開始快,水平高,速度慢,出現逆城市化現象。

②逆城市化原因:提高了對環境質量的要求,農村地區和小城市的基礎設施正在逐步完善?!?/p>

4、發展中國家的城市化

1特點:起步慢,水平低,速度快,大城市化趨勢明顯。

2我國的城市化落后于工業化。3城市發展不合理:大城市發展迅速,中小城市發展緩慢,人口集中在少數大城市。

5、城市化的一般規律:城市化--郊外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四、城市化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1、城市化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1)對氣候的影響:熱島效應、雨島效應、郊外熱力環流、大氣污染嚴重

(2)對水文的影響:地下水--滲透量的減少,地下水漏斗區的范圍和深度的增大。

河川水--坡面流水的流速變快,河川的集水時間縮短,容易形成洪水的高峰。

水質--城市工業廢水、生活污水對城市水源造成污染。

(3)對生物的影響:草坪和人工林的品種單一。破壞生物的棲息地,減少生物的多樣性。

2、城市環境保護與改善-“生態城市”

①建設衛星城市,開發新區,分散城市功能。

②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環境。擴大干線道路,建設環狀道路,建設高架道路、地鐵和輕軌道交通。

③城市環境的保護和管理。大力加強綠化建設。

第三章人類生產活動和地區聯系

一、農業區位因素

1、自然因素(氣候、水源、地形、土壤):改造--溫室農業、梯田、施肥、澆水。

2、社會經濟因素(市場、交通、土地租賃、政策、勞動力)

★市場決定了農業的類型和規模。

★交通條件(特別是保持新鮮度和冷藏技術)的發展,使市場對農業區位的影響在地域上擴大了。

3、技術要素(育種、機械、化肥、農藥)

★良種的培育(高生產、抗旱、耐寒、抗儲藏等品種):有利于擴大種植面積。

★機械化:提高生產率

★化肥、農藥等的使用:可提高單位面積的產量。

二、主要農業區域類型

1、商品谷物農業

(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阿根廷、俄羅斯等地。

(2)主要品種:小麥、玉米(旱田作物、便利機械化生產)。

(3)形成條件(區位優勢):★自然條件:地勢平坦,耕地寬,土地寬,人少。

★社會經濟條件:交通發達,技術水平高

★技術條件:機械化程度高。

(4)特點:生產規模大;機械化程度高;以家庭農場為主

2、水稻種植業:

(1)分布:東亞、東南亞、南亞季風區

(2)區位條件:1氣候:季風氣候,適合雨熱同期,水稻生長②地形:河流下游平原或河口三角洲,地勢平坦,土層深,有利于耕作③勞動力:(屬于勞動密集型農業)人口密集,勞動力豐富,有利于精耕細作④歷史:種植歷史悠久有豐富的傳統經驗

(3)特征:①小農經營②單產高、商品率低③機械化水平低④水利工程量大

3、混合農業

(1)主要是家畜和谷物的混合農業。我國珠江三角洲基塘生產主要是漁業和林業的混合農業。

(2)分布:歐洲、北美、澳大利亞(“騎在羊背上的國家”、“乘坐手推車的國家”)等。

(3)特征(以墨累-達令盆地的“小麥-牧羊帶”為例)

①良性農業生態系統:

★互惠互利:種植業為畜牧業提供飼料,畜牧業為種植業提供肥料

★休耕和輪作(有利于土壤結構的恢復,有利于土壤肥力的提高),栽培、牧場。

②有效合理的農事安排:小麥農忙(播種5-6月,收獲11-12月)正式放牧的閑時。

3靈活的生產選擇:根據市場來確定是多種植小麥還是多種植牧羊人。

(4)區位優勢:

自然因素:1氣候:氣候溫暖濕潤②地形:平坦廣大③土壤:土壤肥沃④水源:灌水

社會經濟因素:①土地遼闊,人口少,農場規模大②交通便利③市場廣,鼓勵支援國際市場④機械化水平高⑤科技水平高⑥政府

4、大牧場放牧業

(1).分布地區(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阿根廷、南非等)。

(2).特征:生產規模大,專業化程度高,商品率高。

(3).區位條件:1氣候溫暖,野草茂盛。

2土地大人少,土地租金低。

③靠近港口,水陸交通便利。

(4)對策:①良種牛的培養、牛群病害的研究強化②柵欄放牧、劃區輪牧③水源開拓、飼料栽培④交通條件的改善

4、其他農業地區類型

區域類型

分期付款

形成原因

主要特征

轉移農業。

一部分原始部落地區

生產力水平低,“刀耕火種”

影響生物的多樣化。氣候惡化

畜牧業

發達國家、我國大城市周圍等

發達國家城市化水平高,大城市經濟發達,人口集中,對牛奶及其產品的需求量大。

商品率高。機械化水平高;

城市分布的影響很大。

編譯的程度高。

第四章工業區的形成和發展

影響工業的地區因素

自然因素:原料、土地、水源

社會經濟因素:勞動力、市場、交通、政策、技術、動力(能源)工農業基礎

4.1工業區位要素和區位選擇

1、經濟效益

從經濟利益來看,工廠應該選擇具有明顯區域優勢的場所,花費最低的生產成本來獲得最高利潤。內存

類型名稱

典型的工業部門

優勢發展地區

以原料為導向的工業

糖業、水產品加工業、水果加工業

所需工業原料豐富的地區

市場導向工業

塑料瓶飲料業、家具制造業、印刷工業

產品消費市場附近的地區

動態導向工業

有色金屬冶煉工業、化學工業

能源供應充足的地區

廉價勞動力導向工業

一般服裝、電子裝配、皮帶、傘、鞋工業

大量廉價勞動力的地區

技術導向工業

集成電路、宇宙、航空、精密儀器

高等教育和科學技術發達的地區。

2、社會利益的理解

國家政策變化的影響:國防需求:

個人喜好影響:工業慣性影響:

3、環境效果理解+記憶

讀教科書《污染嚴重的工業區位選擇圖》,分析污染嚴重的工業區位應如何選擇分析過程:某工廠--污染類型--如何管理

4.2工業區的形成

一、工業聯系-工業集聚--工業區域理解記憶

1.工業聯系

(1)投入--生產的聯絡

第一是甲企業的產出是乙企業的投入。例如紗線--織布--印刷--服裝制造。同一工廠不同工序之間的聯系也屬于生產線等聯絡方式。

(2)非生產空間聯系

有些工廠相互之間沒有生產工序的聯系,卻在地理空間上連接著。工廠之間的這種空間的連接是為了共同利用基礎設施,共同利用廉價勞動力等,有一部分經濟技術開發區不同的工業企業。

行業

3)信息聯絡

4.2工業區的形成

1、工業集聚和工業地區的形成

(1)導致集成的主要因素:道路、供水、電力供應等基礎設施;廉價的勞動力資源和能源的分布等。

(2)集成利潤(作用)--規模利潤-(降低成本,提高利潤)

1可以加強企業之間的信息交流和技術合作。

②降低中間產品的運輸費用和能耗;

3共同利用工業區道路、供水、電力供應、通信等基礎設施,節約生產建設投資。

④有利于集中處理生產過程中的環境污染問題。

2、工業分散與工業區域聯系

(1)工業分散的原因:為了充分發揮不同地區的區域優勢(例如跨國公司在世界范圍內尋找最佳地區)。

(2)工業分散條件:1現代化交通運輸方式--方便、快捷、廉價;②現代化的通信技術和手段——世界的“同步性”。4.3傳統工業區和新工業區

一、傳統工業區的理解記憶

1、主要分布:德國露露區、英國中部區、美國東北部工業區、我國遼中南工業區等。

2、傳統工業區的特征記憶

(1)一般在豐富煤炭、鐵資源的基礎上,以紡織、煤炭、鋼鐵、機械、化工等傳統工業為主。

(2)以大型企業為中心,逐漸發展起來。

二、魯爾區的發展、衰退和整備(閱讀教科書圖)

1.發展區位特征記憶

(1)豐富的煤炭資源(2)接近鐵礦(3)豐富的水源(4)便利的交通(5)廣闊的市場

2.衰退的主要原因記憶1950年代以后,經濟開始衰退。原因是:

(1)生產結構單魯爾區五大傳統工業部門:煤炭、電力、鋼鐵、機械、化工(2)煤炭能源地位降低(3)世界鋼鐵過剩(4)新技術革命沖擊(5)用地緊張、環境污染嚴重

3.記住綜合整治措施可供世界地區傳統工業參考。

1960年代,露露區開始實施綜合整修的整體規則,主要從4個方面進行綜合整修。

A、工業結構調整(擴大單一工廠礦山的生產規模,新建或引進技術水平高的中小企業)

B、工業布局調整(向西部和南部開拓;鋼鐵工業向沿海轉移)

C、第三產業的發展(科技與教育、工業觀光、金融服務業

D、環境優化

4、資源枯竭型城市(工業區)轉換:對于資源枯竭型城市來說,城市發展過程和城市資源(無論礦藏、土地和人力資源)各不相同,不能走固定模式,按照自身特點進行經濟轉型。例如山西大同的轉變方向主要集中于旅游、煤炭深加工和新興工業,河南平頂山的轉變方面除了煤炭化工的外海外,還發展了鹽化學工業。

這種類型的城市或區域轉換之路:可以參考德國魯路區的整治措施,一般規律:(1)優化產業結構,(2)立足本地區位優勢,培育優勢產業(3)積極發展第三產業和旅游業

三、新興工業區概念、分布理解記憶

1、概念:新興工業區是指1950年代以后,發達國家的一部分農村地區,逐漸形成了以靈活多變的中小企業為主的工業地區。

2、主要分布:意大利東北部和中部地區、德國南部地區、以及美國的“硅谷”等日本的“硅島”(九州島)

四、意大利新興工業區(閱讀教科書圖)

1.意大利新興工業區發展的主要條件記憶

1大量廉價勞動力是發展的當地條件。

20世紀70年代原料和能源的大幅度漲價是發展的國際條件。

國內條件

發達的信用系統

④意大利高度開放經濟

⑤政府的強力支持

2.獨特的發展模式-工業園區

(1)概念

一個地區的中小企業(生產企業和生產企業之間,生產企業和非生產企業之間)以一個經營活動為中心,是指基于現代經營需求,逐漸建立的相互信賴、相對穩定的合作關系和生產供給銷售系統。

(2)作用

有助于加強專業化、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加強國內外市場的競爭力。

3、溫州工業可借鑒之處:(1)企業間的相互交流與合作(2)完善社會化服務系統(3)提高生產與管理人員的技術水平。

五、美國的“硅谷”(閱讀教科書圖)-微電子工業主動理解記憶

1.特征

20世紀中葉以來,在新技術革命的推動下,一些科技含量高的新興工業迅速發展起來。

(1)人才:員工水平高

(2)產品:研發費用高;

(3)增長和更新速度快;

(4)面向產品國際市場

2.記住抬頭原因

(1)位置優越,環境優美。舊金山東南部

(2)氣候宜人。這里屬于地中海氣候,溫暖濕潤。

(3)高等大學。斯坦福大學

(4)交通便利,通報速度快。主要是高速公路和航空運輸(機場)。

(5)軍事訂購:特殊條件?。绹鴩啦浚?/p>

世界地區內高科技產業的地區因素:(1)地理位置(2)環境因素(3)交通因素

(4)科技人才要素

第五章交通運輸的配置及其影響

一、主要運輸方式及其特點:了解記憶

鐵路運輸

是現代最重要的運輸方式之一。運輸量大,速度快,運費低,自然因素影響小,連續性好。

建設鐵路造價高,金屬材料消耗多,占地面積廣,短程運輸成本高。

公路運輸

發展最快、應用最廣、地位越來越重要的運輸方式。機動靈活,轉速快,裝卸方便,對各種自然條件的適應性強。

運輸量小,能源消耗多,成本高,運費高。

水路運輸

歷史最悠久的運輸方式,運輸量大,投資少,成本低

速度慢,柔韌性和連續性差,航道水文狀況和氣象等自然影響大。

航空運輸

速度快,運輸效率高,是最快的現代化運輸方式。

運輸量小,能源消耗大,運費高,設備投資大,技術要求嚴格。

管道運輸

運輸工具和鐵路一體化的新型運輸方式。貨物主要是原油、成品油、天然氣、煤漿及其他礦物質紙漿。氣體不揮發,液體不外流,損失小,連續性強,穩定安全,管理方便,而且晝夜不停,運輸量大。

管道輸送鋪設專業管道,設備投資大,柔性差。

二、交通運輸網的形成和發展趨勢:

分為一個運輸方式形成的運輸網、兩個以上運輸方式形成的運輸網、以及不同地區的綜合運輸網。

發展趨勢:交通運輸日益網絡化、國際化,日益高速化、大型化和專業化。

三、理解記憶

交通運輸線、車站區位因素:1、自然因素(地形條件和地質條件)2、社會因素(人口和城市)

3、經濟因素(主導因素和決定性因素)4、技術因素(保障)

a.影響鐵路建設的區位要素:經濟、社會因素是決定性因素。以京九鐵路為例(1、合理配置交通網,2、促進沿線經濟發展,3、保持香港長期穩定繁榮,4、先進科學技術是保證)

b.影響道路建設的區位要素:建設道路,1、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條件,避開地形、地質、水文條件復雜的地區。2、盡量減少耕地面積,搞好城市發展關系。

e.港口建設條件:港口的區位不僅受水域條件(例如航行條件、停泊條件)的影響,還受陸地條件(例如筑港條件、腹地條件)的影響。上海港的主要區位因素主要有:一是上海港是長江三角洲的一個河口港,兼港,主要港區沿黃浦江分布,三角洲地勢平坦開闊,為港口建設提供條件,長江一方面為港口提供淡水,一方面保證船舶的航行空間但三角洲的坡度小,泥沙容易沉積堵塞河流;第二,上海港的經濟腹地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第三個是上海港依賴上海市。

四、重要的交通運輸網記憶

1、鐵路網(文科要求)

橫向:

京包-包蘭隴海-蘭新線

上海杭-浙贛-湘黔-貴昆濱州-濱南昆

七豎

京滬京九京哈京廣焦枝-枝柳寶成-成昆蘭青-青藏

2、鐵路建設的意義作用:

政治戰略意義-(1)有利于人民交流和文化交流,促進民族團結。(2)有利于鞏固國防安全。

經濟意義--(1)促進資源開發,將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2)促進商品生產和流通,促進沿線經濟發展。(3)交通鐵路網的整備

四、如何解決城市交通擁堵情況:(1)合理規劃城市道路,完善道路網(2)禁止騎自行車移動(3)禁止大型卡車進入市中心,在市中心實行小汽車單雙日行駛制

第六章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

6.1人地關系思想的變化

一、人地關系歷史回顧:記憶

期間

人類思想。

人地關系

狩獵文明。

崇拜自然

人的基本協調

農業社會。

利用自然

對抗性提高環境被破壞

工業革命。

征服自然。

人地關系全面不協調

新技術革命。

人類謀求協調發展

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二、面對環境問題

1、環境問題的發生理解記憶

環境對人類的生產、生活的排泄物有一定的收容和除去能力(環境自凈能力)。如果人類向環境尋求資源的速度超過了資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排放到環境中的廢棄物數量超過了環境的自凈能力,就會發生環境問題

2、環境問題表現:記憶(1)資源不足(2)生態破壞(3)環境污染

當今世界的環境問題主要表現在環境污染(包括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音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海洋污染、放射性污染和生態破壞(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土壤堿化、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和臭氧的破壞、資源枯竭、生物物種的減少)兩種方面。

3、環境問題分布:記憶

城市地區主要表現為環境污染,農村地區主要表現為生態破壞。發展中國家的環境問題比發達地區嚴重(原因是:環境承受發展和人口雙重壓力;經濟、技術水平落后;發達國家污染嚴重的工業轉移)。

三、可持續發展

預防和治療環境問題:了解記憶

環境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人口壓力、資源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經濟增長);總體來說,環境問題的本質是發展問題,是在發展過程中發生的,必須在發展過程中解決。

★2、可持續發展

(1)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它不僅滿足了現代人的需要,也不損害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

其內涵概括為:生態的持續發展(基礎)、經濟的持續發展(條件)、社會的持續發展(目的)、它們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共同構成一個系統。(文本圖)

(2)原則:公平性、持續性、共性。

6、2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實踐

1、必然性:記憶

1)大人口壓力2)資源不足3)嚴重的環境危機

2、渠道--循環經濟是重要渠道。內存

循環經濟以環境無害化技術為手段,以提高生態效果為核心,以環境友好方式利用經濟資源和環境資源,實現經濟活動的生態化。

1)工業循環經濟的表現形式是清潔生產。

清潔生產評估了從原料開采-生產制造-消費使用-廢棄物處理的全過程到產品對環境的影響程度,克服了傳統工業生產只重視基層管理的弊端??梢詭砹己玫沫h境效果和經濟效益。

2)循環經濟在農業中主要表現為生態農業。

生態農業把農業生產和生態平衡納入了和諧的軌道。它模擬了自然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形成了經濟上和生態上的良性發展。留民營村是“中國生態農業第一村”。

主要措施:調整產業機構,開展綜合利用,廣開源流,開發利用新能源。

3、協調人地關系的主要途徑

1、人口規??刂疲簻p輕人口對生態環境的壓力,調整人口發展與資源、環境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2、發展模式轉變

1傳統經濟發展模式:以擴大生產規模、增加產品產量、提高消費水平為目的。結果:以人類的社會生產為犧牲資源和環境的代價,形成了可持續發展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使人類陷入了嚴重的資源和環境危機。

2可持續經濟發展模式:強調環境負荷能力和土地、水、森林、礦物等自然資源的持續利用,改變傳統的以“高投人、高消費、高污染”為特征的發展模式,通過引入市場機制,平衡需求和供給的矛盾,實現清潔生產和文明消費減少經濟活動造成的環境壓力和資源消耗。

3、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綠色食品市場應采取什么措施前景更廣:(1)加強綠色食品的宣傳和扶助(2)努力提高生產技術水平,降低產品價格(3)提高人們的環境意識、健康觀念、消費觀念,促進綠色食品的發展

23小時21分鐘前回答共4285人點贊
老師3

1.天體:概念:宇宙中物質的存在形態

類型:星云、恒星、行星、衛星、彗星、流星、星際物質

2.天體系統

概念:形成宇宙中的天體恒星、星云、天體系統

等級:地月系太陽系銀河系宇宙

太陽:

1.太陽系中心天體:太陽質量占太陽系99.86%,在其吸引下其他天體在太陽周圍運動

2.太陽輻射:

能源:太陽內部的核聚變

對地球的影響:保持地表溫度,促進地球上的水、大氣、生物活動和變化,是人類活動和生產活動的能源。

3.太陽活動:

太陽大氣層構造:從內到外的光球層、色球層、日冕層

太陽活動類型:1光球層:太陽黑子,活動周期11年

②色球層:火炬

對地球的影響:電離層擾動引起,影響無線短波通信,產生“磁場風暴”現象,磁針不能正確指示方向,影響氣候。

11小時37分鐘前回答共2769人點贊
變裝老師

高中地理主要分為為三部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地域地理。自然地理被認為很難學,與區時、太陽高度角、時差等數學換算有關。另外,第2章地球上的大氣和第3章水循環等地球大氣的物理過程和化學過程也有關聯。實際上,這些內容都很淺,只要你發揮一下數學(物理、化學)的思考就可以簡單地理解,這樣你就能發現地球很奇妙,很有趣。也許有些內容很難記住,但是氣壓帶的風帶分布,氣旋反氣旋,洋流等,你可以畫圖來記憶。比如說,氣旋和反氣旋讓我記住了氣旋,冷鋒和暖鋒還記得冷鋒。高中地理對圖的要求很高,不僅要畫簡單的圖,還要幫助記憶和解題,還要記住有目標的重要地圖信息,特別是中國地理部分的地形(山脈)和政區分布。對于其他兩個部分,理解第一,掌握方法,全部都懂。

21小時27分鐘前回答共753人點贊
單豪老師

高中的地理一共是三本必修教科書,其中必修一是自然地理,前四章分別介紹地球,大氣、水、地形地形,都是重點。

必修2是人文地理,前4章分別介紹人口、城市、農業、工業,都是重點。必修3是地域地理,在學習了必修1和必修2的基礎上,各章以實例的形式討論具體地區的可持續發展問題,一般的模式是當地的地理分析、出現的問題、解決的道路。

必修1和必修2是高中地理的基礎,必須熟練掌握各知識點的原理。所以高中的地理是理性的,必須在課堂上認真聽講,明確各種地理現象的因果聯系。其中必修1的難度不亞于數理化,在解答問題的時候必須加強理性思考。

7小時29分鐘前回答共5066人點贊
阿恒老師

簡單來說,總體可以分為為三部分:1、地理環境各構成要素的相互影響和制約關系(例如位置、地形、氣候、水文、土壤、植被、資能、農業、工業、交通、商業貿易、人口、城市、民族、歷史文化、政策等)2、地理環境的基本進化原理(例如熱力環流、大氣環流、地質運動、經濟區位等)3、可持續發展觀(和諧的話人地關系4。旅游地理和自然災害(這兩本是選擇性修理)

8小時27分鐘前回答共3289人點贊
本文轉載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 相關推薦
魯匠教育網
歡迎訪問魯匠教育網平臺,您可以在這里查找一切有關職業技術學校的相關資料及評論,也有很多培訓教育專業機構的深入調查報告!
  • 文章100144
  • 評論2
  • 瀏覽14704029
  • 友情鏈接
    亚洲中文字幕不卡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