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微杜漸的意思是比喻在壞事情壞思想萌芽的時候就加以制止,不讓它發展。防患于未然的意思是防止事故或禍害于尚未發生之前。防微杜漸出自:晉·韋謏《啟諫冉閔》:“清誅屏降胡,以單于之號以防微杜漸?!?意思是清朝誅滅殺死投降的胡人,用單于的名義把他們消滅在萌芽狀態。
【防微杜漸的意思】
《后漢書·丁鴻傳》:“若敕政責躬;杜漸防萌;則兇妖銷滅;害除福湊矣?!?/p>
釋義:
微:微小,指事物的苗頭。杜:堵。漸:事物發展的開端。在錯誤或壞事剛露出苗頭時就及時制止,不讓它發展。
【防微杜漸的故事】
東漢和帝即位后,竇太后專權。她的哥哥竇憲官居大將軍,任用竇家兄弟為文武大官,掌握著國家的軍政大權??吹竭@種現象,許多大臣心里很著急,都為漢室江山捏了把汗。大臣丁鴻就是其中的一個。
丁鴻很有學問,對經書極有研究。對竇太后的專權他十分氣憤,決心為國除掉這一禍根。幾年后,天上發生日蝕,丁鴻就借這個當時認為不祥的征兆,上書皇帝,指出竇家權勢對于國家的危害,建議迅速改變這種現象。和帝本來早已有這種感覺和打算,于是迅速撤了竇憲的官,竇憲和他的兄弟們因此而自殺。
丁鴻在給和帝的上書中,說皇帝如果親手整頓政治,應在事故開始萌芽時候就注意防止,這樣才可以消除隱患,使得國家能夠長治久安。 房謀杜斷?說的是唐朝唐太宗和名相房玄齡和杜如晦的故事。
唐太宗李世民有兩個得力的宰相,一個是“尚書左仆射”房玄齡,一個是“尚書右仆射”杜如晦。那時,唐朝開國未久,許多規章典法,都是他們兩人商量制訂的。人們把他們兩人并稱為“房、杜”。 《舊唐書·房玄齡杜如晦傳》說:唐太宗同房玄齡研究國事的時候,房玄齡總是能夠提出精辟的意見和具體的辦法,但是往往不能作決定。這時候,唐太宗就必須把杜如晦請來。而杜如晦一來,將問題略加分析,就立刻肯定了房玄齡的意見和辦法。房、杜二人,就是這樣一個善于出計謀,一個善于作決斷,所以叫做“房謀杜斷”,形容他們各具專長而又各有特色。在當時看來,房、杜二人同心輔政,是合作得非常協調的,所以人們稱贊他們“笙磬同音,惟房與杜”。
唐太宗時,名相房玄齡多謀,杜如晦善斷。兩人同心濟謀,房謀杜斷 。與防微杜漸沒有關系
防微杜漸指的是唐朝的:房玄齡和杜如晦,不是四個人。
房玄齡,出生地有爭議,一說齊州臨淄縣人,一說山東省濟南市章丘人,唐初政治家、宰相,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杜如晦,字克明,京兆杜陵人,為隋唐時期李世民帳下重要參謀,在李世民討伐割據勢力時為其謀劃,運籌帷幄,深為時人所敬服。
防微杜漸[ fáng wēi dù jiàn ]
釋義:
微:細小,指事物的苗頭。杜:杜絕,堵塞。漸:事物的開頭。指在不良的事物剛剛露出苗頭時,就加以制止和杜絕,不讓它發展下去。也作“杜漸防萌”、“杜漸防微”。
出處《后漢書·丁鴻傳》:“若敕政責躬;杜漸防萌;則兇妖銷滅;害除福湊矣?!?/p>
這個成語不是根據唐朝某四人而出,而是根據西漢為防止竇太后的親戚掌權,大臣丁鴻上書而產生的成語。
房玄齡,杜如晦,魏征,只有這三個人。防微杜漸語出《后漢書.丁微傳》與唐朝沒有一毛錢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