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教案

2023年02月16日陳校長閱讀(1)

癌病老師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文言文知識點總結

1.文章思想內容

本文通過歷史上六個著名人物從卑微到顯貴的事例和有關道理,論證了“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中心論點。

2.重點字詞

舜(shùn)畎(quǎn)畝膠鬲(gé)

曾益(zēng)拂士(bì)

【通假字】

(1)所以動心忍性

忍,通“韌”,堅韌

(2)入則無法家拂士

拂,通“弼”,輔佐

(3)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

(4)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

衡,通“橫”,梗塞,不順

【古今異義詞】

(1)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古義:這;

今義:判斷動詞

(2)富貴不能淫

古義;使……惑亂、迷惑;

今義:淫亂

(3)傅說舉于版筑之間

古義,搗土用的杵;

今義,建筑,修建

(4)管夷吾舉于士

古義:獄官;

今義:軍人

(5)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

古義:征驗,表現;

今義:走遠路(多指軍隊);討伐

(6)征于色,發于聲,面后喻

古義:了解,明白;

今義:比方

【詞類活用】

(1)使動用法:

必先苦其心志(苦:使……痛苦)

勞其筋骨(勞:使……勞累)

餓其體膚(餓:使……饑餓)

空乏其身(空乏:使……經受貧困之苦)

動心忍性(忍:使……堅韌)

行拂亂其所為(亂:使……受到阻擾)

(2)動作狀:

入則無法家拂士(入:在國內)

出則無股國外患者(出:在國外)

(3)名作動:

人恒過(過:犯錯誤)

【一詞多義】

(1)發

舜發于畎畝之中(發,被起用)

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發,顯露)

(2)于

舜發于畎畝之中(于:介詞,從)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于:介詞,給)

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于:介詞,在)

(3)拂

行拂亂其所為(fú,違背)

入則無法家拂士(bì,同“弼”,輔佐)

(4)士

管夷吾舉于士(名詞,獄官)

入則無法家拂士(名詞,賢士)

【其他重點詞語解釋】

1.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任:責任,擔子

2.行拂亂其所為

拂:違背,逆,不順

3.而后作

作,奮起,指有所作為

4.征于色

征:征驗

5.而后喻

喻:明白,了解

6.入則無法家拂士

入:在里面,指國內

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拂士:輔佐君主的賢士

7.國恒亡

恒:常

3.重點語句翻譯:

1.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翻譯:所以,上天要下達重大使命給這個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內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的體膚受饑餓,使他身受貧困之苦,使他做事情不順。

2.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

翻譯:內心困擾,思慮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為;憔悴枯槁,表現在臉色上,并在聲音上顯露出來,然后人們才了解他。

3.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翻譯:在國內如果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和輔佐君主的賢士,在國外如果沒有敵對的國家和外來的憂患,國家常常都有滅亡的危險。

4.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翻譯:憂患(能激勵人勤奮)使人生存發展,享受安樂使人委靡死亡。

5.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翻譯:(用這些來)使他內心驚動,性情堅忍起來,增加他原來所沒有的才干。

4.重點內容

一、整體把握:

文章采用舉例論證和道理論證相結合的方法,層層深入地論證了“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觀點。全文共兩部分。第一部分:用排比句式,列舉了歷史上六個著名人物的事例,有力論證人才要在憂患中造就的道理。第二部分:從正反兩方面論證經受艱苦磨煉的必要性,說明人才在困難中造就,安逸享樂能使人(國家)死亡。

二、具體問題:

1.文章講的是逆境中造就人才和治理國家的問題,中心論點: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2.文中第一段所舉歷史人物的共同特點:都是在經歷了艱難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業。第一段運用排比句式的作用是:非常有力地說明人才是在艱苦環境中造就的道理。

3.第二段承上啟下的句子: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其中“是人”指上述六人和與此相似的其他人。

4.第二段講客觀條件對造就人才的作用,闡述的道理是:成就大業,必須先經受苦難磨練。其中闡述在思想上磨練的句子是:苦其心志。在行動上受磨練的句子是: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行為。在生活上經受磨練的句子是: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其結果才能動心忍性,(受磨練的益處)增益其所不能。

5.第三段講人的主觀因素對成才的作用即:困境能激發人的斗志。寫人心理狀態的變化: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寫人面部表情的變化: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

6.第三段從正反兩方面論述經受磨練的好處,從正面講磨練激發人斗志(個人):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從反面揭示國家滅亡的原因(國家):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7.孟子對治理國家提出的論斷是: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孟子認為國家要長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敵國外患。

14小時13分鐘前回答共1072人點贊
大老師笑

《生于憂患 死于安樂》出自中國著名儒家典籍《孟子》,題目是后人所加。文章采用舉例和道理論證相結合的方法,層層深入論證了“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觀點。

孟子認為人才是艱苦環境造就的,有了艱苦環境的磨練,才能使人性格堅韌、頑強,才能擔負重大的使命。

15小時36分鐘前回答共5383人點贊
稅老師

文章講的是逆境中造就人才和治理國家的問題,中心論點: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文章采用舉例論證和道理論證相結合的方法,層層深入地論證了“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觀點。全文共兩部分。

第一部分:用排比句式,列舉了歷史上六個著名人物的事例,有力論證人才要在憂患中造就的道理。

第二部分:從正反兩方面論證經受艱苦磨煉的必要性,說明人才在困難中造就,安逸享樂能使人(國家)死亡。

5小時41分鐘前回答共3553人點贊
陳汐老師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中心論點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作者側重于“生于憂患”的論述。目的是為了讓人們明白人處困境方能激發斗志,成就功業,而國如無憂患則易遭滅亡的道理或為了讓人們明白人接受艱難磨練的必要。

“生于憂患,生死安樂”選自《孟子·告子下》,是一篇論證嚴密、雄辯有力的說理散文。作者先列舉六位經過貧困、挫折的磨煉而終于擔當大任的人的事例,證明憂患可以激勵人奮發有為,磨難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接著,作者從一個人的發展和一個國家的興亡兩個不同的角度進一步論證憂患則生、安樂則亡的道理。

21小時48分鐘前回答共3068人點贊
老師如

中心論點是:惡劣的環境能激發人的潛能,使人取得生存和發展:優裕的環境能消磨人的意志,導致人的頹廢和墮落。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這一章講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國家的問題。孟子認為人才是在艱苦環境中造就的,所以說“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亂其所為”,有了這樣的磨練,才能“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但這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問題的另一個方面是,他又重視人的主觀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的觀點,這樣就把造就人才的主、客觀條件都說到了。

22小時46分鐘前回答共1055人點贊
本文轉載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 相關推薦
魯匠教育網
歡迎訪問魯匠教育網平臺,您可以在這里查找一切有關職業技術學校的相關資料及評論,也有很多培訓教育專業機構的深入調查報告!
  • 文章100144
  • 評論2
  • 瀏覽14704029
  • 友情鏈接
    亚洲中文字幕不卡无码